查看原文
其他

信用已宽数月,有何特点?明年呢?【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熊园、何宁 熊园观察 2021-07-17
事件: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898亿元,预期7943亿,前值1.9万亿;新增社融1.42万亿,预期1.4万亿,前值3.48万亿;M2同比10.5%,预期10.8%,前值10.9%。
核心结论:

1.信贷、社融总量延续高增,新口径社融存量增速已经连续12个月持平或上升,表明信用环境持续宽松,我们预计近期很可能迎来拐点。

2.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延续多增、但增幅明显低于6-9月;总体看,房地产10月边际降温、但今年整体很强,关注房地产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3.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持续恢复,制造业贷款增速走高。

4.今年社融对政府债券依赖较大,中性假设下2021年政府债券可能拖累社融2万亿。

5.M2回落,M1大升并创2018年2月以来最高,预计后续M1同比上行空间可能受限;M1-M2负的剪刀差大幅收窄,反映企业现金流改善和货币活性程度提升。

6.从前10个月看,今年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一方面,测算发现,1-10月流动性投放对贷款的放大效应接近4倍,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较高。另一方面,考虑实施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LPR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维持较低超储率、M1-M2负的剪刀差缩窄,货币政策直达性提高,且货币活性也有所提升。

7.维持此前判断,我国货币政策总基调已正式转为疫情前的“稳健中性”,即:疫情期间超常规货币工具退出,但尚未转为全面收紧加准加息(至少短期尚难看到),后续大概率是结构性紧(防止资金空转,“不要玩‘钱生钱’的游戏”)+结构性松(引导信贷投向实体和投向稳就业的中小微企业)。

8.2021年信贷社融预测:两种测算表明,中性条件下2021年我国社融增速为10.7%-11.6%,M2同比为8.1%-9.2%,均较今年明显回落。结合易纲行长所说的“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交叉测算,2021年社融和M2同比可能分别为10.7%和8.7%,介于我们的两种测算结果之间。

正文如下:
1.信贷、社融总量延续高增,信用环境整体维持宽松。
1)今年1-10月累计新增贷款16.95万亿,同比多增2.66万亿。如果按照全年20万亿目标,则已完成近85%。当月看,仅7月同比少增673万亿,其余9个月均较去年同期多增200亿-1万亿以上,整体信贷环境偏宽松,1-4月可归因于供给端央行的投放和支持,5月及之后实体贷款需求则逐步回升。这从贷款需求指数的回升也可得到印证。
2)今年1-10月累计新增社融超31万亿,同比多增9.6万亿。如果按照全年35万亿测算值看,则已完成近89%。当月看,仅2月同比少增900多亿,与疫情冲击下的企业停工和融资需求骤减有关,其余月份的同比多增量可达4000亿-2万亿以上不等。此外,新口径社融存量增速已经连续12个月持平或上升,表明信用环境持续宽松,我们预计近期很可能迎来拐点。

2.房地产10月边际降温、但今年整体很强,关注房地产对消费的挤出效应。1-10月累计新增居民贷款中,居民中长贷占比达到76.4%,高于2019年底的73.4%以及过去三年均值的74.6%。这里既有疫情对消费冲击的因素,也说明地产对消费的挤出效应在延续,甚至疫情之后有所加深。与之对应的是地产销售持续火爆和M1趋势改善。具体到本月,10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4059亿元,同比多增472亿元,同时居民短贷同比少增351亿元。预计随着地产政策的收紧,房地产销售可能延续降温,就10月而言,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已从9月的10.8%降至-0.8%。
3.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持续恢复,制造业贷款增速走高。10月企业中长贷新增4113亿元,同比多增1897亿元,占企业贷款比重为176%,反映基建、制造业等中长期融资需求增加。特别地,今年贷款对制造业支持较大,央行在Q3金融统计发布会曾提出,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0.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5.8%,同期企业中长贷余额同比14.8%,全部贷款余额同比13%。

4.今年社融对政府债券依赖较大,中性假设下2021年政府债券可能拖累社融2万亿。1-10月社融口径新增政府债券7.2万亿,同比多增超3万亿。以“政府债券占社融比重”表征社融对政府债券依赖度,1-10月累计占比23%,过去两年均值不到15%,表明今年社融对财政依赖更大。根据广义赤字(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测算全年需发行政府债券8.51万亿,若假设全部发行,据此1-10月完成近85%,11-12月还剩不到1.3万亿,且将以国债为主。简单测算2021年预算财政赤字率重回3%,新增专项债3万亿以下,不发特别国债,则广义赤字可能在6.3万亿左右,对社融的支持将较今年减少2万亿以上。

5.M1升、M2落,M1-M2负的剪刀差大幅收窄。10月M1同比回升1个百分点至9.1%,创2018年2月以来新高;M2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至10.5%;M1-M2负的剪刀差缩窄1.4个百分点至-1.4%。M2回落可能与财政资金积压有关。10月是季节性支出小月,加上政府债券同比多发3000亿,导致财政存款同比多增3500亿,挤压M2。而居民、企业存款的环比多减,非银机构存款的环比多增,则可能与季节规律有关,即季初采取与季末的相反操作,将一般性存款转为理财。M1回升,且M1-M2负的剪刀差大幅缩窄,反映企业现金流改善和货币活性程度提升。考虑到后续地产可能走弱,M1同比上行空间可能受限。

6.从前10个月看,今年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一方面,今年三次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1.75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合计1.8万亿,截至10月中期借贷便利MLF净投放中期流动性7100亿元,合计释放流动性4.26万亿,对应新增人民币贷款16.95万亿,简单测算流动性投放的放大效应接近4倍,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较高。另一方面,考虑实施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LPR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维持较低超储率、M1-M2负的剪刀差缩窄,货币政策直达性提高,且货币活性也有所提升。
7.后续货币政策和信贷、社融会如何?
1)维持报告《如何理解央行重提“货币供应总闸门”?》中的判断,我国货币政策总基调已正式转为疫情前的“稳健中性”,即:疫情期间超常规货币工具退出,但尚未转为全面收紧加准加息(至少短期尚难看到),后续大概率是结构性紧(防止资金空转,“不要玩‘钱生钱’的游戏”)+结构性松(引导信贷投向实体和投向稳就业的中小微企业)。
2)基于我们前期报告的两种算法(复合增速法和匀速增长法),中性条件下2021年我国社融增速为10.7%-11.6%,M2同比为8.1%-9.2%,均较今年明显回落。同时,结合易纲行长所说的“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交叉测算,2021年信贷社融也有望落在我们的测算区间内:比如,根据社科院经济所最新研究,不考虑疫情2021年潜在经济增速为5.75%,我们测算2021年GDP平减指数可能为2%左右,对应与潜在经济增速匹配的名义GDP同比可能在7.8%附近,对标2019年社融存量增速和M2同比分别高于名义GDP 2.9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则2021年社融和M2同比可能分别为10.7%和8.7%,介于我们前期两种测算结果之间。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经济回暖不及预期,模型测算有偏差。
联系人:熊园,国盛宏观首席分析师;何宁,国盛宏观分析师;刘新宇,国盛宏观研究员;杨涛,国盛宏观研究员

相关文章:
[1]如何理解央行重提“货币供应总闸门”?,2020-10-23
[2]“正常的货币政策”不等于转向—兼评9月金融数据2020-10-14
[3]货币政策并未实质性转向(熊园,新华社经参头版),2020-9-14
[4]8月社融怎么看?兼谈流动性拐点与信贷拐点2020-9-12

[5]“此紧非彼紧”—客观看待7月信贷社融,2020-8-12

[6]上半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执行报告的8大信号2020-8-7
[7]社融持续超预期,经济会超预期吗?,2020-7-10
[8]易纲行长讲话怎么看?金融如何让利1.5万亿?,2020-6-19
[9]央行近期行为怎么看?兼谈利率的三大跟踪指标,2020-6-16
[10]货币超发会引发通胀吗?货币政策会转向吗?,2020-6-10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0年11月12日发布的报告《信用已宽数月,有何特点?明年呢?——兼评10月金融数据》,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熊园        S0680518050004        xiongyuan@gszq.com
何宁        S0680520070002        hening@gszq.com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